通知公告:
康复热线
  • 许园长 18096409099
  • 王老师 18919615920
  • 至爱阳光公众号
  • 业内研究动态
    至爱阳光关于“大龄孤独症儿童职业取向训练方法”的研究报告(一期)

    大龄孤独症儿童“职业取向训练法”研究报告

    (一 期)

    一、引言

    (一)研究意义

    借鉴国际身心障碍人士生命全程服务理念,在孤独症儿童早期评估诊断、早疗、干预训练、融合式教育等方式接力实施的基础上,针对具备一定认知、语言、情感、社交和行为能力的大龄孤独症儿童,探索研究一套培养其职业兴趣、训练其职业技能,提高其融入水平的方法,对其成年后的生命意义,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    (二)研究目标:

    根据大龄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取向、学习能力和认知程度,进行合理的、有针对性、差别化的引导、互动和训练,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操作能力,并能融入一般人群,与其进行协作配合,完成一定的工作工序和工作量。为其参与机构化的职业服务,社区化的特殊岗位就业打好基础。

    (三)研究范畴:

    结合目前国内实际情况,不照搬照套境外模式。研究客体为13-18岁的大龄孤独症儿童,研究的主体为康复训练机构、儿童家庭、社区及社会职业机构。

    二、 “职业取向训练法”构成框架

    (一)建立三个课堂

    第一课堂为至爱阳光康复训练中心,第二课堂为儿童家庭,第三课堂为社区及社会职业机构。

    第一课堂的目标任务是:通过ABA个别训练法、集体课堂训练法、融合式教育法、结构化训练法、感觉统合训练法等,在前期0-6岁、7-12岁两个阶段系统、科学化训练的基础上,对13岁以上儿童进行兴趣取向,自理及技能发展的评估,差别化的进行整合聚合。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、音乐、体育、手工、厨艺、园艺等课堂。在训练过程中,定期进行评估,并做好与第二课堂、第三课堂的衔接和互动。

    第二课堂的目标任务是:通过与训练机构的互动和配合,贯穿全程训练理念,向机构提供儿童生活自理、认知、兴趣取向及参与家庭生活情况。一方面与机构互动共同评估好儿童的技能、职业取向,另一方面,按照机构的评估结构和训练计划,在家庭生活中加强职业技能储备的专门训练。

    第三课堂的目标任务是:通过训练机构与社区、社会职业机构的对接,建立相对固定的机构课堂和定期活动机制,把融合式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,让大龄孤独症儿童走入社会,适应社会,锻炼能力。

    (二)应用科学方法

    1、减少三类课业:针对具备一定认知、语言、自理能力的大龄孤独症儿童特点,适当减少语、算等基础课程,减少1对1训练课业,减少机构内部室内教育课业;

    2、增加两类课业:增加合课、融合式、室外、场景式教育课业,促进大龄孤独症儿童“走出去”,着重提高其社交、沟通和协作能力;增加手工、专门职业型课业,着重提高大龄孤独症儿童的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。

    3、系统、精细化训练:分阶段科学化评估大龄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取向和能力特点,在此基础上,确定其职能取向范围,辅以结构化训练方法,促进职业取向发展,逐步养成熟练技巧和技能。

    (三)保障协调运作

    三个课堂互为依存,彼此互动,形成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。第一课堂是主导,第二课堂是基础,第三课堂是平台。第一课堂主要发挥计划、评估、发展的主导作用,注重及时调整训练的目标、内容、轮次和频度;第二课堂主要按照第一课堂的计划,发挥日常训练,跟踪报告,沟通信息的作用,逐步培养和固化符合儿童特点的专项技能,及时向机构提供本轮日常训练情况,为下一轮训练的内容和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。

    三、至爱阳光“职业取向训练法”的实践

    自2013年以来,着重进行了“三个课堂”的具体实践,积累经验,不断创新。

    (一)第一课堂案例

    1.日托模式训练:在积累运行多年的陪护走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,针对大龄儿童能力和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,在评估的基础上,从2013年10月份起,果断决策,开办第一个大龄儿童日托班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家长全日脱离,儿童在老师的安排下接受全日制的训练,包括课余的自理生活。减少了语、数等基础课程,增加了手工、艺术、园艺、体育、社交等课程。此举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拥护和欢迎,帮助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
    在日托班模式下,孩子的自我意识、自理能力、配合程度和技能发展有了质的提高,且呈加速发展趋势。日托班模式的实验取得成功后,至爱阳光又于今年5月开办了第二个日托班。

    2.户外活动:根据残联标准,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户外活动。每季度提前制定活动计划安排,确定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,让孩子们走出教室,走向户外,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亲子互动,师生互动,提高其社会适应性,锻炼社交、沟通能力,锻炼身心;

    3.融合教育:已与东方剑桥幼儿园建立联系,作为开展融合式教育活动的基地,已组织开展一次活动。下一步将制定活动计划和内容,加强特殊儿童群体与一般儿童的互动学习,提高其适应性。

    综上第一课堂的三个案例,只要能开动脑筋,科学计划,大胆实践,积极引导,大龄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可以挖掘和发展,其职业取向也自然可以通过独立完成教师训练内容的过程中,得到发挥和表现,为下一步集中式、大强度地开展职业训练打下了基础。

    (二)第二课堂案例

    1.赢得社区大力支持:在合肥市和蜀山区残联的指导下,至爱阳光逐步与所在社区、街道建立了联系和公益渠道,蜀山区丁岗社区、荷叶地社区,街道等社会组织给予了大力支持,使得大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课程项目得以实现。

    2.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:大胆进行职业训练尝试。目前已开展了“面点制作”、“超市购物”等活动。具体为组织大龄儿童到“千言万语”烘焙房进行制作面点操作训练活动;到合家福超市、沃尔玛超市进行购物体验训练等活动;正在联系合肥宝贝地球村,获取支持。该机构为专业的儿童职业体验场所,拟与其有计划的开展共建活动。

    (三)第三课堂案例

    1. 徐雪雁——厨艺技能培养

    女孩雁雁,今年16岁,6岁开始接受ABA等方法的康复训练,7岁起坚持在至爱阳光进行康复训练至今。10岁前由父母、(外)祖父母一起生活,10随后与父母一起生活。目前在至爱阳光日托“海鸥班”学习。

    A.常年坚持训练,是学习职业技能所需认知和配合程度的基础。

    目前,雁雁能看懂超市广告宣传册,识字量能通读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,与家长,老师沟通,配合较好,2013年度获至爱阳光优秀学员“最佳配合奖”

    B.注意观察留意,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是训练职业取向的关键。

    雁雁日常生活中对气味比较敏感,气味是其感知和探究周围物体的重要途径,对食品、食材、饮料、化妆品、洗涤用品的气味和名称特别有兴趣。尤其喜欢和家长一起在厨房中互动。

    C.逐步培养,循序渐进,坚持不懈,是进行厨艺养成的科学方法。

    第一步,从气味的兴趣点出发,首先教会孩子认知和熟悉各种食材和调料,各自的味道和功用;

    第二步,从大动作入手,训练孩子帮助家长摆放、收拾碗筷,洗、摘菜,取、收各种食材和调料,学会做外围配合工作;

    第三步,从精细动作入手,教会孩子使用厨刀切菜,先易后难,先粗后细,先从豆腐干、土豆块开始,在逐步到切素菜瓜果,目前已能够切细丝,明白和掌握丝、条、片、块的意义和切法。

    第四步,先从避免接触热油,明火的安全环节入手,先学会翻炒和上盘环节,逐步发展到学会倒油,翻炒,加入调料,上盘全部过程。

    从发现兴趣点,到基本掌握简单的菜品制作,大约经历了1年半的时间。

    期间,第一课堂老师的训练也为厨艺的发展提供了帮助。在第二课堂面点制作和超市购物等实践中,雁雁也能较好地配合完成。

    2、吴轶伦——手工技能培养

    吴轶伦,男孩,今年12岁, 3岁起坚持在至爱阳光(前身微雨)进行ABA等方法康复训练至今,随父母一起生活。目前在至爱阳光日托“海鸥班”学习,在手工、算术等方面表现较好。回顾这些年吴轶伦的成长以及技能培养,主要有三点:

    A.干预及时、从小训练、常年坚持,是训练孤独症儿童配合与沟通能力的必经之路。

    孤独症儿童最缺乏的便是配合和沟通能力,突破这个瓶颈,ABA必不可少。吴轶伦自两岁半确诊孤独症以来,坚持进行ABA回合训练,从最初的需要大量强化物只为静坐5分钟到现在的不需要强化物也能较好地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,干预及时、长期坚持训练功不可没。

    B.关注兴趣,是培养孤独症儿童职业技能的基础

    不管是孤独症儿童、还是正常孩子的培养,有一点是相同的,便是有兴趣的东西学起来轻松、有趣、并且事半功倍。吴轶伦在很小的时候,就在手工方面表现出极大兴趣,在学校是在手工课上动作快、精准;在家时特别喜欢拆、装一些物品,像:摇篮、玩具等。

    C.因材施教、及时鼓励、培养成就感,是推进技能提升的有效方法。

    第一,用兴趣培养耐心。结合吴轶伦喜好手工的特点,家长上网买来大量DIY油画图板,从他最喜欢的画画开始,培养其耐心和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。吴轶伦虽然手工不错,但依赖性特别强,一旦他发现一件事情有人可以帮忙时,即便自己会的他也懒得再去做。家长就从画画开始,从最初的辅助完成DIY到逐步脱手让他独自完成,通过半要求半鼓励的方法,逐步锻炼吴轶伦的耐心与独立性。

    第二,成就感很重要。与正常孩子相比,孤独症儿童在情感方面表现较迟钝,即便如此,培养成就感亦是至关重要。每当吴轶伦独立完成一件作品(画画、组装等),老师和家长都会及时给予表扬,拥抱、夸奖、或者物质表扬(喜欢吃的、玩的等),渐渐地,虽然嘴上不说,他自己也会在任务完成后表现得很得意,有时还自己索要表扬。

    第三,及时引导,逐渐从“玩”到“实用”。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职业技能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,结合吴轶伦的兴趣爱好,老师和家长进行实时引导,从最初的喜欢拆装玩具到家长特意买来可调节的桌椅、简易家具让他自主安装;在学校,有需要维修的课桌椅,老师也会主动要求吴轶伦积极参与,吴轶伦表现非常积极并能够很好配合。

     

    三、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计划

    (一)主要不足

    一是三个课堂的齐头并进和协同发展比较困难,尤其第二课堂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,发展不足,共建机构、组织过少,开展的点少、面窄;

    二是注重孩子兴趣点的发现和职业取向发展的理念尚待宣传推广,亟待进一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,第三课堂的开辟刻不容缓;

    三是第一课堂对职业取向的训练科目和计划制定尚在探索过程中,缺乏客观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,理论建设尚待探索,标准建设亟待加强;

    四是三个课堂的协调运作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,期待获得主管部门,社区进一步的大力支持,社会组织、机构的理解和接纳。此外,社会职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场地和资金保障,有待扶持筹资和慈善等方面的支持。

    (二)下一步工作计划

    一是进一步完善第一课堂科目设置和精细化分类施教;

    二是研究制定不同职业训练科目的评估标准,分层,分阶段,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,可操作、可评估、可形成闭环的进行;

    三是努力建立三个课堂协调运作的训练体系,进一步与社区、街道沟通协调,签订社区指导计划,增加社会职业实践活动联系共建点和共建内容,。与其他孤独症服务机构开展互助协作,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社区活动。

   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,选择重点家庭开展第三课堂日常训练,建立三个课堂的沟通渠道,借助新方法,新科技,建立相关联络人员的微信群,壮大群体,扩大影响,及时沟通信息,交流经验做法。

    五是树立信心,加强宣传和理念普及,通过网站和沟通联系,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,为大龄孤独症儿童的发展,以致今后的庇护性就业服务创出新路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   

    注:本研究报告版权属于至爱阳光机构,引用转载请联系我们